当前位置:首页 > 宠物鸟 > 正文

和喜鹊长得差不多的鸟,与喜鹊相似的鸟类

  导语:这种鸟在我国分布较广,是留鸟,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学名:虎斑鹃,学名:凤头鸦鹃,常栖息于开阔的平原、丘陵和山麓地带,多为营巢于草间。一般栖息于开阔山坡的灌丛和林缘以及疏林草地。多为夜行。主要以昆虫和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,也吃植物上的嫩芽、嫩叶和昆虫,也吃果实、种子和其他植物性食物。其生活习性与喜鹊相似。本文将介绍与喜鹊相似的鸟类——喜鹊,包括有灰喜鹊"和乌鸫"两种[1]。

一、形态特征

  喜鹊为中型鸟类,体长约70-80厘米。上体灰褐色,具三条纵纹;下体灰褐色。上体长约76-80厘米;翼上覆羽覆羽。翼上缘较圆而具黑斑。前额宽阔而淡棕褐色;头及颈具黑色横斑;颈侧有一大白色横带斑;额具白色横纹;头顶至后颈和颈基部呈深褐色;次级羽缘黑褐色;尾上覆羽;上体为棕褐色至灰褐色,具白色横斑;尾羽上覆羽具白色纵纹;下体披覆有黑褐色羽缘;两侧具灰色缘;尾覆羽覆羽下覆羽具黑色横斑;腹部羽毛近于黑色;下体羽基覆羽中央隆起呈圆筒形;侧羽缘黑色;头部、颈部和胸具白色横斑;次级羽具黄色纵纹;第二级胸具黑斑;脚黄绿色;胸部为暗褐色;腹部至尾羽黑褐色;中央具一宽横纹;两侧具细的黑带状纹;成鸟为暗灰色或浅灰色。翅上覆羽覆羽黑褐色;上体具一较大黑色纵纹;下体灰褐色,内层为黑色;腹部中央具一黑色纵斑;尾羽暗褐;上体具黑色横纹;下体棕褐色;翅下覆羽近白色;尾下覆羽具一长达体中央基色的白色横带斑斑;具2-3条白色纵纹;腹饰羽白色;脚黑褐色;雌性和雄性均具1条黑色横斑;尾羽下边缘白色;雄鸟体羽均具黑色纵纹、白色横纹至褐色横斑之间;雄鸟腹部具黑色横纹及纵纹;雌性略有明显延长线呈黑色;喙基部近于黑色并具黑褐色横纹;中央羽冠上有一黑色横带和白色横带斑(黑色横带);背部黑色并具黑色纵纹;上体和下体羽基部和尾下覆羽近于白色;侧翼上缘有一黑色纵纹;上体覆羽缘黑褐色

一、形态特征

二、生活习性

  喜鹊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丘陵地带。喜群居。夜间活动。主要以昆虫和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。飞行中有较强的鸣叫声。

二、生活习性

三、繁殖习性

  喜鹊的繁殖期大约在5-7月。营巢于高大的树桩上或草地上,有时在草堆上营巢。卵多为黄色而卵的边缘有深色晕环。雌鸟有时在头上鸣叫。卵产于头部或腹侧,有时为脐部具囊状突起,每窝产1枚。孵化期2-4天。雏鸟羽色不甚艳丽。每年1-2月在草坡及灌丛中筑巢(夏季在树干和灌木之间)。通常在夏季进行繁殖,雄鸟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。产卵期4-6天,雌鸟常在巢边产一枚卵,多为黑色、褐色和具光泽;孵化期10-21天(出壳后5-7天)至孵化结束;雏鸟出壳后仍不断活动。

三、繁殖习性

四、保护动物

  喜鹊在我国分布较广,是留鸟。由于数量的不断减少,受到了国家的保护。所以,现在这种鸟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我国现有灰喜鹊5100只左右,分布在新疆的北部、内蒙古部分地区和甘肃南部等地。乌鸫已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(EN)标准。其分布也正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(EN)红色名录(virtualcertified List)中,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红色名录 ver3.1-2013 [2]。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把灰喜鹊列入了“易危(LC)”级别野生动物。

四、保护动物

五、保护现状

  喜鹊分布于我国各地,但主要在陕西关中平原等地,也在我国的四川及广西等地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,有一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-灰喜鹊[2]。这种鸟全身乌黑发亮的背羽与两条灰褐色的背部羽毛呈现暗褐色,头顶的一对特别醒目;嘴呈长筒形或椭圆形长嘴非常锋利;嘴细长而尖;爪细小且有力。繁殖期雄鸟也会发出很有节奏而响亮的鸣叫、求偶及鸣叫声。栖息于山区灌丛、草坡、竹林、山麓地带以及林缘地带为常见于海拔1500-2500 m的树林或灌丛、草丛中和林缘草地中各种植物或灌木间。有时也见于平原、丘陵山坡和高山上的灌丛和草甸地区。常成对活动于溪流附近及开阔草原上的草丛中、石缝、树洞、石堆等处寻找食物;也常栖息于灌丛、路旁或林缘树干上、树干端或树洞内以及附近草丛中捉昆虫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;也会捕食小鱼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鸟的幼虫、杂草及昆虫等。在地面上活动时还常常落在一些树桩上休息和活动也常有见[3]。主要栖息于高大乔木下、林缘灌木枝叶下、草丛及阴湿处草缝中等处.喜鹊有多种形态和叫声,常见有白喜鹊、黑冠鹃、灰喜鹊等鸟属,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[4]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附录Ⅱ中有保护级别:无危[3]。近年来对该鸟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。对该鸟进行保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去保护它。野生动物保护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[4][1]:我国已建立并公布了十个省级自然保护区[5]:广西龙胜、广东韶关、广西梧州[6]、海南三亚、陵水、百色、河源、阳江

五、保护现状

六、繁殖季节主要在春季和秋季。

  幼鸟长到5厘米时,体长约80毫米。头、颈、上体及上体灰色。上体为棕褐色,背、翅上、下覆羽具白斑;脚背及足上覆羽具紫红色纵纹雌鸟腹部颜色较淡而略深。雄性头部黑色有光泽,雄性两侧具淡黄色眼斑与黄色鸟喙上、下背部具有不对称的黑色横斑。雌雄同色。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印度、尼泊尔及缅甸北部等地。在中国除东北外均有分布,且与当地鸟类混居,种群数量很小。在台湾则呈大群活动,常成群,有时甚至可达上百只或更多。

六、繁殖季节主要在春季和秋季。

最新文章